服務熱線
400-618-6188
3月24日,第三屆中國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創新研討會在濟南召開。圍繞“中國科學儀器產業鏈與供應鏈自主可控"主題,來自科技部、科研院所、高校、企業等的領導、專家、業內人士,解析科學儀器產業鏈短板和創新鏈痛點,探討如何形成科學儀器產業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的發展模式,提升中國科學儀器國產化替代水平和規模,進一步推動中國科學儀器全面發展。K2025高效液相色譜儀驗證評價同期發布。
研討會由中國儀器儀表學會指導,中國科學儀器自主創新應用示范基地、中國科學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研究平臺、中國儀器儀表學會分析儀器分會主辦。海能技術承辦。
百家論道
中國科學儀器產業鏈與供應鏈自主可控
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秘書長 張彤
張彤秘書長表示,科學儀器從業者持續創新,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,有助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。積極響應、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持續推動科技創新、制度創新,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,以自主可控、高質量的供給適應滿足現有需求,創造新的需求。
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 方向
方院長在報告中說:“科學儀器是人類認識自然界的重要工具,國產儀器有前途有希望,企業興起需要多部門支持。呵護和寬容國產儀器,給予其更多信心。"
中電科思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年夫順
年夫順老師建議,建立產學研用生態環境,培養和造就一批大型綜合型儀器企業和有特色的隱性企業,實現從現在的“跟跑"到未來“并跑"再到“ling跑"。
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科學研究平臺 韓玉剛
韓主任向大家詳細介紹了我國科學儀器產業發展現狀,并給出了相應建議。他表示加強國產儀器綜合驗證評價平臺、全國性科學儀器供需對接平臺,設立專業管理團隊、加強科學儀器進口論證管理對我國科學儀器發展尤為重要。各學會、協會、媒體發揮相應作用,共同推動建立國產儀器文化自信,幫助國產科學儀器成長。
除此之外,北京大學陳良怡教授、中科院蘇州醫工所馬玉婷研究員、華中農業大學吳淑可教授、廣州科鑒高軍總經理、領航基因王兆寶博士也分別做了精彩報告。從不同的技術路線、行業角度,向與會嘉賓分享了國產科學儀器的探索和成果,闡述了國產科學儀器設備自主可控方面的積累和思考。
重磅發布
悟空K2025高效液相色譜儀驗證評價
當天,會上還進行了科學儀器驗證發布,正式發布K2025高效液相色譜儀驗證評價。
中國儀器儀表學會科學儀器設備驗證評價中心(生命科學站)/ 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所重大平臺中心 張麗娜
張麗娜介紹說,驗評中心聯合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、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、華測檢測認證集團股份有限公司、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、遼寧省藥品檢驗檢測院5家用戶單位,分別從食品、環境、化藥、中藥等應用領域,從儀器基本性能、實際樣品檢測、耐用性及工作站易用性和合規性四個維度進行驗證評價。整個驗評工作歷時7個月時間,秉承科學、真實、完整。
基本性能從自動進樣器樣品殘留、檢測器的最小檢測濃度、動態基線噪聲和漂移、儀器的定性定量重復性驗證。
實際樣品檢測時,選擇食品、環境、化藥、中藥中低、中、高難度的樣品進行檢測,同時與進口對標儀器的比對,進一步評價高效液相色譜儀的綜合使用性能。
在測試儀器耐用性時,工作人員連續進樣500針,分別計算整體500針的定性定量重復性及每100針的定性定量重復性,完成連續穩定性指標驗評;每個工作日重復7次進樣完成一組數據測試,連續三個月,完成長期穩定性指標驗評。
在工作站評價中,針對從工作站的功能模塊,如數據采集、數據處理、報告輸出等方面進行易用性評價,根據依據21 CFR Part11和GMP2010規定對工作站的數據完整性、數據的可溯源性以及數據的安全性進行合規性評價。
此次驗評,有助于K2025高效液相色譜儀的性能指標、合規性、友好性、可靠性進一步提升,幫助我們更為客觀的了解了K2025高效液相色譜儀的優勢與優化方向,為我們持續為用戶提供更為可靠、精準、合規、友好的產品與服務提供了寶貴建議。
驗評中心在促進質量提升、強化推廣應用、加強人才培養和優化創新資源方面做了多項工作,為用戶提供了購買儀器參考依據;為行業提供了探索新應用示范模式。
海能聲音
技術投入 產品打磨 品牌培育 用戶認可
會中,海能技術總經理張振方分享了面對發展環境與挑戰、國產科學儀器的發展機遇、海能技術的路徑探索。
海能技術總經理 張振方
海能采取差異化競爭戰略,注重產品品質及服務。自2014年建立采用全產業鏈模式,提升研發效率、保證產品品質、對沖供應鏈風險、縮短生產周期,非標定制件自產化率在60%左右。同時,海能實施積極的售后服務政策,采取多品種的產品布局,持續加大研發投入,通過自主研發,穩固發展實驗分析業務;借助資本力量,通過投資并購,快速拓展產品線和應用領域。
未來,海能也將加強與大學、科研院所的合作創新,使用創新和貼合中國用戶的技術和產品落地;抱團取暖,借助資本的力量實現企業的強強聯合,擴大規模;持續完善全產業鏈模式,掌握核心的工藝技術,逐步實現核心部件的自主可控,提升產品品質;不斷完善管理體系,提升組織效率,實現管理的可復制。
“科學儀器是一場馬拉松,需要長期不間斷的技術投入、產品打磨和品牌培育,才能逐步得到用戶的認可。"張振方說,需要有更多的同行參與才能促進國產科學儀器的繁榮和發展,他堅信憑著中國人的勤勞和智慧,未來10年一定會出現科學儀器屆的“華為"。
調研參觀
海能全產業鏈生產情況
3月25日,與會嘉賓還參觀了海能全產業鏈生產基地,調研海能全產業鏈生產情況。
科學儀器行業的產品具有多品種、小批量、工藝復雜、技術要求高等特點,所涉及的零部件品類繁多,關鍵部件和上游供應鏈的生產加工能力直接影響產品的可靠性,進而影響下游用戶的檢測水平。
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為科學儀器的部件采購增加了不確定性,技術、關鍵部件生產等易有“卡脖子"風險,且外定制部件在進貨成本、時間周期、產品可靠性上存在弊端,影響研發效率、產品品質、成交周期、服務效率等。
2014年,海能開啟全產業鏈生產模式,相繼設立SMT車間、核心部件事業部、機加工車間、模具注塑車間、鈑金車間和表面處理車間,除少數工序采用外協加工形式外,所有自產產品的制造、裝配、試驗、檢測均在公司內部完成。
通過全產業鏈生產模式,公司有機元素分析、樣品前處理系列產品自產化率分別達到70%和50%左右。此外,研發人員同期進行的多項項目需要前期定制和試制,自有全產業鏈可快速滿足研發人員的相關設計需求,有效提高研發效率。同時更精準滿足用戶需求。
以研討會為契機,真正形成會議成果,海能將繼續積極響應國家政策,努力抓住行業發展機遇,提升產品品質和服務水平,為科學儀器國產化貢獻應有力量。